產品參數(shù) |
品牌 | 晉瑞醫(yī)療 |
產地 | 江西 |
包裝 | 箱裝 |
適用范圍 | 醫(yī)院、診所、家用 |
存放 | 通風干燥處 |
有效期 | 24月 |
數(shù)量 | 900000 |
可售賣地 | 全國 | |

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中醫(yī)學一直非常重視預防疾病,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等思想,艾灸在治療疾病之外,就有預防疾病和保健養(yǎng)生的作用,是傳統(tǒng)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民間俗話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意思是艾灸足三里穴可起到健身的作用。唐代《千金要方》里說“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疬溫瘧毒氣不能著人”,可見艾灸能預防病?!夺樉拇蟪伞防飫t有灸足三里預防中風的記載。艾灸可溫陽補虛,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盛壯,胃為水谷之海,榮衛(wèi)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人體就健康;命門是人體真火的所在,為人之根本,常灸可保陽氣充足;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的所在,艾灸可使精血充足,從而提升人體的免疫力,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于人體主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的整體治果。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任何類型的灸療都包括選擇合適的穴位、合適的藥物以及用艾火的溫熱對局部進行,這一系列的做法是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不是單一孤立的簡單步驟,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失去原有的治果。治療的作用也是綜合的。艾火的溫熱及藥物的藥理作用集中在穴位上,并通過穴位激發(fā)經氣,從而調動經絡調節(jié)作用,功能,這些都是相輔相成、整體為用的。治療作用與人體的反應性也是綜合的。運用艾灸這一治療手段作用于人體,必須通過人體反應性這一內因起作用。據研究發(fā)現(xiàn),相同的灸療方法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出現(xiàn)的感傳不一樣,也不完全相同,這是因為人體的反應性有差異。治療作用與人體反應性綜合,才能得出灸療的確切效果。

經絡調節(jié)作用
經絡學說是灸療的基礎理論,對穴位的作用終會通過人體經絡系統(tǒng)對人體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起到調節(jié)作用,使人的整體機能保持良好運轉。
(1)首先,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所謂外敏性,是指在灸療時選擇腧穴比選擇一般體表點作為艾灸部位效果更好。如果施灸點偏離了穴位,就不能出現(xiàn)感傳現(xiàn)象,治療保健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2)其次,經絡腧穴對藥物的作用還具有放大性。經絡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tài)的調控系統(tǒng),向內聯(lián)絡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向外聯(lián)系著皮膚體表。在穴位上施灸的時候,通過經絡系統(tǒng)會影響其他層次的生理功能,形成多層次的循環(huán)感應,各層次之間相互激發(fā)、相互協(xié)同、作用疊加,導致了生理的放大效應。在臨床上,一些相同的疾病,若是服藥需要好幾帖中藥才能見效,而選用相應的穴位施灸往往是一次奏效。
(3)后,經絡腧穴還具有儲存藥性的作用。比如在治療慢性和的時候,我們往往采用冬病夏治的辦法,即在夏日三伏天每天灸療一次,每次數(shù)小時。若是以一般分析來看,這種方法時間比較短、用藥量也非常小,力度是遠遠不夠的,但它卻能取得很好的,這是因為腧穴具有儲藥性—藥物的理化作用能長時間留存在腧穴或者緩慢釋放到全身,從而發(fā)揮出整體調節(jié)和保健療疾的作用。

溫經散寒,促進人體氣血的運行
正常的生命活動依賴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在經脈中流動,完全靠“氣”的推送,因此氣行血才能暢。可是,很多原因都可能影響氣血的運行,例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說明寒熱對氣血運行有影響。氣寒血澀,血液運行緩慢容易凝結而生病,對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溫經散寒,保持血液運行正常?!鹅`樞·刺節(jié)真邪》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火調就是艾灸。因此,艾灸法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