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根據火山巖類型和儲層研究需要,采用1989年國際地科聯(lián)推薦的火山巖分類方案,按照巖石結構-成因,劃分為火山熔巖與火山碎屑巖兩大類;鹕饺蹘r分類,采用化學成分分類命名方案。按照SiO2含量,劃分為苦橄欖、玄武巖、安山巖、粗面巖和流紋巖5類;鹕剿樾紟r首先根據火山物質來源和生成方式、膠結類型,劃分為火山碎屑熔巖、火山碎屑巖和火山-沉積碎屑巖3類;然后根據粒級組份劃分為集塊巖、火山角礫巖和凝灰?guī)r;再以火山碎屑物態(tài)、成分和結構給予詳細定名。
形成:
巖漿巖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巖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侵入巖固結成巖需要的時間很長。地質學家們曾做過估算,一個2000米厚的花崗巖體完全結晶大約需要64000年;巖漿噴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稱為噴出巖。噴出巖由于巖漿溫度急聚降低,固結成巖時間相對較短。1米厚的玄武巖全部結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可見,侵入巖固結所需要的時間比噴出巖要長得多。
黏度也是巖漿很重要的性質之一,它代表著巖漿流動的狀態(tài)和程度。巖漿中SiO2的含量對黏度影響最大,其次是Al2O3,Cr2O3,它們的含量增高,巖漿黏度會明顯增大。酸性巖中SiO2,Al2O3的含量很高,因此,黏度也最大;溶解在巖漿中的揮發(fā)份可以降低巖漿的黏度、降低礦物的熔點,使巖漿容易流動,結晶時間延長;此外,巖漿的溫度高,黏度相應變。粠r漿承受的壓力加大,巖漿的黏度也增大。
巖漿巖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結構和構造特征,比如噴出巖是在溫度、壓力驟然降低的條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巖漿中的揮發(fā)份以氣體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構造。當氣孔十分發(fā)育時,巖石會變得很輕,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巖。如果這些氣孔形成的空洞被后來的物質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狀構造。巖漿噴出到地表,熔巖在流動的過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動的痕跡,有時好像幾股繩子擰在一起,巖石學家稱之為流紋構造、繩狀構造。如果巖漿在水下噴發(fā),熔巖在水的作用下會形成很多橢球體,稱之為枕狀構造?梢姡@些特殊的構造只存在于巖漿巖中。
巖漿巖不論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它們和周圍的巖石之間都有明顯的界限。如果巖漿沿著層理或片理等空隙侵入,常形成類似巖盆、巖床、巖蓋等形狀的侵入體,它們和圍巖的接觸面基本上和層理、片理平行,在地質學上稱為整合侵入;如果巖漿不是沿著層理或片理侵入,而是穿過圍巖層理或片理的斷裂、裂隙貫入,這種情況形成的侵入體被稱為不整合侵入體。人們通常所說的巖墻,就是穿過巖層近乎直立的板狀侵入體,厚度一般為幾十厘米到幾十米,長度可以從幾十米到數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
由于巖漿巖和圍巖有很密切的接觸關系,因此,圍巖的碎塊常被帶到巖漿中,成為巖漿的捕虜體。但是生物化石和生物活動遺跡在巖漿巖中是不存在的。
在巖漿從上地幔或地殼深處沿著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殼形成侵入巖或噴出到地表形成噴出巖的過程中,由于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巖漿的性質、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也隨之不斷地變化,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巖漿巖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如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6] ,還有堿性巖、碳酸鹽巖等巖類,也充分說明了巖漿成分的復雜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