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冶煉過程中,由于配料或裝料不當以及脫碳過量等原因,有時造成鋼或鐵中碳含量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這時要向鋼或鐵液中增碳。通常用來增碳的主要物質有無煙煤粉、增碳生鐵、電極粉、石油焦粉、瀝青焦、木炭粉和焦炭粉。對增碳劑的要求是,固定碳含量越高越好,灰分、揮發(fā)分及硫等有害雜質含量越低越好,以免污染鋼。聯(lián)系電話:13525561501 0371-69598880 韓經(jīng)理
鑄件的冶煉使用含雜志很少的石油焦經(jīng)過高溫培燒后的優(yōu)質增碳劑,這是增碳工藝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增碳劑質量好壞決定了鐵液質量的好壞,也決定了能否獲得好的石墨化效果。簡言之,減少鐵液收縮增碳劑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全廢鋼電爐熔煉時,優(yōu)先選用經(jīng)過了石墨化處理的增碳劑,經(jīng)過高溫石墨化處理的增碳劑,碳原子才能從原來的無序排列變成片狀排列,片狀石墨才能成為石墨形核的最好核心,以利促進石墨化。因此,我們應該要選用經(jīng)過高溫石墨化處理的增碳劑。因為高溫石墨化處理時,硫分被生成SO2氣體逸出而降低。所以高品質的增碳劑含硫分很低, w(s) 一般小于0.05%,更好的w(s)甚至小于0.03%。同時,這也是判斷是否經(jīng)過高溫石墨化處理以及石墨化是否良好的一個間接指標。如果選用的增碳劑沒經(jīng)過高溫石墨化處理,石墨的形核能力就大大降低,石墨化能力減弱,即使也能達到同樣的碳量,但結果完全不一樣。
所謂增碳劑,就是要在加入后可以有效提高鐵液中碳的含量,所以增碳劑的固定碳含量一定不能太低,否則要達到一定的含碳量,就需要加入相比高碳的增碳劑更多的樣品,這樣無疑增加了增碳劑中其他不利元素的量,使鐵液不能獲得較好的收益。
低的硫、氮、氫元素是防止鑄件產(chǎn)生氮氣孔的關鍵,這樣就要求增碳劑的含氮量越低越好。
增碳劑的其他指標,諸如水分、灰分、揮發(fā)分的量越低的固定碳量就越高,所以高的固定碳量,這些有害成分的含量一定不會高。
針對不同的熔煉方式、爐型以及熔煉爐的尺寸,選擇合適的增碳劑顆粒度也很重要,可以有效提高鐵液對增碳劑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率,避免因過小的顆粒度而引起的增碳劑氧化燒損。其粒度最好為:100kg爐小于10mm,500kg爐小于15mm,1.5噸爐小于20mm,20噸爐小于30mm。轉爐冶煉中,高碳鋼種時,使用含雜質很少的增碳劑。對頂吹轉爐煉鋼用增碳劑的要求是固定碳要高,灰分,揮發(fā)分和硫,磷,氮等雜質含量要低,且干燥,干凈,粒度適中。其固定碳C≥96%,揮發(fā)分≤1.0%,S≤0.5%,水分≤0.5%,粒度在1-5mm。粒度太細容易燒損,太粗加入后浮在鋼液表面,不容易被鋼水吸收。針對感應電爐的顆粒度在0.2-6mm,其中鋼和其他黑色金屬顆粒度在1.4-9.5mm,高碳鋼要求低氮,顆粒度在0.5-5mm,等等具體需要根據(jù)具體的爐型冶煉工件的種類等等細節(jié)具體判斷和選用。